《仆倾在征西大幕,登高望关辅乐之,每冀王师拓定,得卜居焉,暇日记此意以示子孙》
八月残暑退,秋声满庭树.
岂无四方志,衰病迫霜露.
辽东黄头奴,稔恶天震怒.
南北会当一,老我悲不遇.
子孙勉西迁,俗原吾所慕.
约己收孤嫠,教子立门户.
黍稌暗阡陌,鹑雉足匕箸.
永为河渭民,勿惮关山路.
《病中示儿辈》
去去生方远,冥冥死即休.
狂思攘鬼手,危至服旦头.
有剑知谁与,无香可得留.
惟应勤学谨,事事鉴恬侯.
《送子坦赴盐官县市征》
父子团栾笑语哗,岂知云散各天涯.
长亭结束秋将晚,别酒凄凉日易斜.
我坐耄年艰就养,汝非仰禄肯离家?
游山尚有平生意,试为闲寻一鹿车.
《送子修入闽》
士生万里合鹏抟,憔悴青衫且自宽.
薄禄及亲虽共喜,远途将父亦诚难.
关山可厌风麈恶,蓬荜应思菽水欢.
只道耄年心似铁,诗成也作鼻辛酸.
《送子遹》
隔一涛江路岂遥,踌躇不觉欲魂销.
寄书勿遣过三日,发渡何曾无两潮.
睡少不关茶作祟,愁多却赖酒时浇.
柯桥西畔斜阳岸,谁为离人惜柳条?
《送子遹至梅市而归》
梅市长堤怆别情,鲁垆归路当闲行.
日沉菱浦看鱼跃,烟合菰丛闻獭鸣.
蘸水门扉初半掩,拥桥炬火已先迎.
停桡不奈清愁得,独倚阑干待月明.
《送子坦》
老境宁容别,诸儿仕为贫.
一春多卧病,几度送行人.
五斗方须禄,千金且爱身.
长安虽可乐,怜汝正思亲.
《送子龙赴吉州掾》
我老汝远行,知汝非得已.
驾言当送汝,挥涕不能止.
人谁乐离别,坐贫至于此.
汝行犯胥涛,次第过彭蠡.
波横吞舟鱼,林啸独脚鬼.
野饭何店炊?孤棹何岸檥?
判司比唐时,犹幸免笞棰;
庭参亦何辱,负职乃可耻.
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
一钱亦分明,谁能肆谗毁?
聚俸嫁阿惜,择士教元礼.
我食可自营,勿用念甘旨.
衣穿听露肘,履破从见指;
山门虽被嘲,归舍却睡美.
益公名位重,凛若乔岳峙;
汝以通家故,或许望燕几,
得见已足荣,切勿有所启.
又若杨诚斋,清介世莫比,
一闻俗人言,三日归洗耳;
汝但问起居,余事勿挂齿.
希周有世好,敬叔乃乡里,
岂惟能文辞,实亦坚操履;
相从勉讲学,事业在积累.
仁义本何常,蹈之则君子.
汝去三年归,我傥未即死,
江中有鲤鱼,频寄书一纸.
《送子虡吴门之行》
相送何由插羽翰,淡烟微雨暗江干.
孤怀最怯新春别,病骨难禁昨夜寒.
尊酒汝宁嫌鲁薄?釜羹翁自絮吴酸,
此诗字字俱愁绝,忍泪成篇却怕看.
《送子虡赴金坛丞》
与汝为父李,忽逾五十年;
平生知几别,此别益酸然.
念汝发亦白,执手河桥边.
西行过临平,想汝小系船.
悠悠阳羡路,渺渺云阳川.
京江昔所游,想像在目前.
今兹两使君,幸有宿昔缘,
汝虽登门晚,汝虽登门晚,
世好亦牵联,顾於赏罚间,
其肯为汝偏.夙夜佐而长,
努力忘食眠.醇如新丰酒,
清若鹤林泉,棠宜使可爱,
蒲正不须鞭.
陆游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写诗无数,有着很多的流传后世,他的诗词以现实主义为主,大多都是情感真挚,很是感人。陆游一生创作的诗词非常之多,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六十多年,所作的诗词不下万首”,虽然其中有部分已经失传了,但是现在存在的也还有九千多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示儿》这书绝笔更是情真意切,表现了陆游对于收复故土的渴望和不能亲见北定中原的悲伤。
遍览陆游的诗词会发现他的诗词大多都是爱国诗,陆游的诗歌大多是反映当时人民的`悲苦生活,批判统治阶级的不作为,抒发自己要为国捐躯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诗歌的风格豪放不羁、慷慨激昂。其中的代表作《示儿》,《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篇更是流传千古。除了这些爱国诗歌之外,陆游也有自己的情感生活,也曾经写过一些诗词来倾吐自己情感生涯的不顺利,如《钗头凤》《沈园》等,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陆游的诗词大多是现实主义,但是也充斥着浪漫气息,艺术手法多样,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
纵观陆游的一生,爱国主义情感已经贯穿了陆游的一生,即使到了人生的最后陆游依旧还是记挂着国家,在病重将死的时候写下了这首绝笔诗。
全诗的第一句“死去元知万事空”是陆游自知自己命不久矣,想到死了人本来应该是无牵无挂的,但是马上话锋一转,下一句立刻就说,但是现在死还有一点遗憾的就是还没能看到国家的统一,失落的国土还没能收复,所以心中还是饱含着悲伤。悲伤的氛围还没有持续多久,陆游马上就转悲愤为激昂,陆游深信总有一天南宋能够打回去,将失去的土地收复回来,所以在最后一句告诫自己的儿子,虽然自己已经是看不到祖国一统的时候了,但是如果有一天国家一统,一定要把这个好消息在家祭的时候告诉自己。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之作,陆游在将死的时候任然不忘收复中原,渴望着国家能够收复失地,但是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这个结果了,所以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儿子上,写下了这首诗告诫儿子。这首诗言辞简单明了,感情真挚深厚,表达了陆游弥留之际的复杂心情,既有不能亲自驱逐鞑虏的遗憾,也有对于这一伟大事业必能完成的坚定。整首诗虽然有着悲伤之情,但是总的情感还是慷慨激昂的,全诗虽然没有什么复杂的典故、隐喻,但是读来情真意切,让人深受感动。
陆游是中国古代有名的大诗人、大文学家,他的诗词对于后世有着很大的影响。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的诗词,这些诗词大多都是反映人民的艰难生活和陆游自己的一腔赤诚,而《示儿》这首陆游临终之前的作品更是其中的代表作。《示儿》言辞虽然简单,但是情感真挚,颇有种返璞归真的感觉,这首诗感动了无数的人,尤其在国家没落遭受入侵的时候,更是激励了很多大好男儿上阵杀敌,保家卫国。
陆游教育孩子的诗词最著名的当属《示儿》,大家是否阅读学习了解了呢?
示儿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我!
注释
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2.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3.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4.但:只是。
5.悲:悲伤
6.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7.同:统一。
8.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9.北定:将北方平定。
10.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1.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12.无忘:不要忘记。
13.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赏析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平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陆游以诗教子
诗翁陆游有六子一女,他热爱子女,常常写诗劝勉和教育他们如何做人。
其中教育子女要爱国,这是陆游诗教的主要基调。“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陆游临终前的《示儿》诗,是诗人教育子女的绝唱。
“闻义贵与徙,见贤思与齐。食尝甘脱粟,起不待鸡鸣。萧索园官菜,酸寒太学齑。时时语儿子,未用厌锄犁。”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示儿》诗,诗中要求子女在道德修养上要高标准,在生活待遇上应低要求。
此外,陆游还写诗指导子女如何学习。例如《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子聿是陆游最小的儿子,诗翁教导他做学问要从小狠下功夫,竭尽全力,坚持不懈,同时更要注意亲自实践,这样才能有所收益和成就。
晚年休闲在家的陆游,在一首长达三十二行的《送子龙赴吉州掾》诗中,告诫为吏的二儿子要为官清廉自守(“但饮吉州水,一钱亦分明”),要过清贫生活(“衣穿听露肘,履破从见趾”)等等。
陆游的诗教同他的身教一样,行之有效。他83岁那年,濠州(今安徽凤阳)受到金兵的进攻,当时在那里任通判的长子,直接参加了抗金斗争。陆游“出仕三十年,不殖一产金”,先后当了三十年的官,不增加一点私自的金钱财产。同样,他的四个出仕的儿子,都能为官清廉,替老百姓办实事。陆游晚年闲居山阴时,生活清淡贫困,足见其言行一致,为子女作出了榜样。
陆游教子诗文之一:
《教子做人》
陆游注重教子做人,给儿子们提出了一系列做人的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和他对社会生活的体验有密切关系。
1、要做好人
在《示儿礼》一诗中,陆游对儿子要做什么样的人提出了希望。
燕居侍立出扶行,见汝成童我眼明。
但使乡闾称善士,布衣未必愧公聊。
这是说,诗人看到儿子们在家内家外都能精心照料他,很懂事,快要长大成人了。从儿子们身上,他看到了未来和希望,从心底里感到高兴,觉得眼睛好像也明亮多了。他告诫儿子说,但愿你们长大以后能让乡亲们称赞你们是有道德的好人,即或是当一个普通老百姓,与那些高官显爵相比,也是问心无愧的。在这首诗里,诗人要儿子首先学会做人,做一个好人。
2、改过迁善
诗人在另外一首《示儿》诗中,教导儿子要做好人,必须做到有错必改,见贤思齐。诗中说:
《示儿》
闻义贵能徙,见贤思与齐。
伞尝甘脱粟,起不待鸣鸡。
萧索园官菜,酸寒太学齑。
时时语儿子,未用厌锄犁。
此诗是在1204年春作于山阴。当时作者已经八十高龄。这是以自己早年艰苦读书学习,勉励儿子虚心别人长处,并永远不要厌弃农事劳动。
诗中说,听到公正合理的道理,最可贵的是能够去追求它;看到德才高的人,就应该考虑如何向他看齐。在生活上要简朴,要乐意吃粗茶淡饭;要勤谨,起床要早,不能等到鸡叫天亮了才起。你们要知道,国学里管菜园的官吏送的菜越来越少,太学士吃的菜很简单,生活也很寒酸。因此,我时常叮咛你们,千万不要厌弃农业劳动,须知人是一生要靠自食其力呀!
诗人谆谆告诫儿子们,只有在品德上求贤学道,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在生活上克勤克俭,奋发努力,在思想上以农为本,自食其力,才能立足于社会,求得生存发展。陆游在《雨中示子聿》一诗中也曾说过:“苦学勿为干禄计,宦途虽乐不如归。”看来,这是诗人一贯的思想。他的思想,在今天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陆游教子诗文之二:
《教子做学问》
1、 要下苦功夫
诗人在八十四岁,也就是去世的前一年,写了一首名为《示子聿》的诗,回顾了自己学习创作诗歌的道路。
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
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
怪奇也间出,如石漱湍濑。
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
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
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味。
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侩。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这首诗的内容是:
我当初学习写诗时,只是追求文辞的华丽,并不懂得写诗的道理。到中年以后,稍微悟出了一些写诗的诀窍,渐渐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写诗时,还常常出现一些奇险的诗句,就像急流流过石滩一样。我曾认真学习李白、杜甫的诗,其意境相当深燧;我很难理解得深透,为此我深深自责。诗人元稹、白居易也只刚刚懂得一点李杜诗的意境,像温庭筠、李商隐这样一些诗人则更不成了。这些诗人都下了极大的功夫,也都未达到诗家最高境界。诗歌为“六艺”之一,绝可能靠侥幸取巧而成。你要打算学习诗歌创作的话,要下相当大的功夫才成。
陆游一生同卖国贼做了不懈的斗争,最后报国无门,才去创作诗歌。他在创作的道路上,经过艰辛的探索,找到了一条写诗的正确道路。他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诫儿子要下苦功夫,不要受前人的束缚,不要耍小聪明,企图侥幸取得成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笔力独杠、意境最高的诗歌来。
2、要躬行实践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诗中说到: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3、要学以致用
陆游在一首名为《示元敏》的诗中跟儿子谈了读书做学问的最终目的的问题。
学贵身行道,儒当世守经。
心心慕绳检,字字讲声形。
吾已鬓眉白,汝方衿佩青。
良时不可失,苦语直须听。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读书做学问,最可贵的是对所学的道理能够学以致用、身体力行。作为一个读书人,应该终生恪守先贤经籍的教训,心中应该始终仰慕先贤的高尚人格,努力以先贤的教诲检查自己的言行,约束、指导自己的言行,并且要认真琢磨每个字的含义,以便使自己原原本本地照先贤的教诲去做。诗人说,我已经老了,而你正青春年少,是读书的大好时光,一定要刻苦攻读,努力实践,加强修养,莫失良机。我苦口婆心全是为你好,望你一定听我的劝告。
在这里,诗人告诫儿子,读书学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指导自己的行动。他所主张的这种学以致用的学风,是很有进步意义的。
陆游教子诗文之三:
《教子勤劳俭朴》
陆游一生经历坎坷,更知仕宦之途的艰难。在为官期间,他忠贞爱国,廉洁自守,但屡遭攻击陷害。实践中,他深感社会风气之败坏,因此,他希望儿子不要走仕宦之路。
在《家训》中,陆游说:
“风俗方日坏,可优者非一事,吾幸老且死矣,若使未遽死,亦决不复出仕,惟顾念子孙,不能无老妪态。”
这是说,社会风气一天天变坏,使人担忧的事太多了,值得庆幸的是我已经老了,活不了多久了,即使我不突然死去,我也绝不会出去作官了。唯一使我放心不下的是子孙后代将来要走什么样的路,我还要像老太婆似的不厌其烦地告诫你们。
告诫子孙后代什么呢?陆游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经验,给子孙们提出了上、中、下三种人生道路。他说:
“吾家本农也,复能为农,策之上也。杜门穷经,不应举,不求仕,策之中也。安于小官,不慕荣达,策之下也。舍此三者,则无策也。”
他指出,像我们老祖宗那样,仍旧务农,是上策;闭门读书,一心做学问,不考科举,不去作官,这是中策。只是作个小官,不追求高官厚禄,是下策。这三条路是尚可以走的路,其他的路可不要去走。很明白,按诗人的愿望,最好去务农。
这个选择,是和诗人自己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亲身感受到,世风日下,官场腐败,尔虞我诈,互相倾轧。因此,他希
望儿子们走务农之道路。
为了坚定儿子走务衣之路的决心,他又写了两首名为《示儿》的诗,诗中仍旧是以切身体验教子务农、爱农。